close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文》

觀自在菩薩 ,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, 照見五蘊皆空 , 度一切苦厄 , 舍利子 , 色不異空 , 空不異色 , 色即是空 , 空即是色 , 受想行識 , 亦復如是 , 舍利子 , 是諸法空相 , 不生不滅 , 不垢不淨 , 不增不減 , 是故空中無色 , 無受想行識 , 無眼耳鼻舌身意 , 無色聲香味觸法 , 無眼界 , 乃至無意識界 , 無無明 , 亦無無明盡 , 乃至無老死 , 亦無老死盡 , 無苦集滅道 , 無智亦無得 , 以無所得故 , 菩提薩埵 ,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, 心無罣礙 , 無罣礙故 , 無有 恐怖 , 遠離顛倒夢想 , 究竟涅槃 , 三世諸佛 ,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,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,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, 是大神咒 , 是大明咒 , 是無上咒 , 是無等等咒 , 能除一切苦 , 真實不虛 ,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, 即說咒曰 ,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。

 
《心經內容解讀 》

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 觀自在菩薩泛指八地以上的菩薩修行果位都能自在無礙。姚秦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菩薩,是原文的意思,兩者是同一人。心經是在釋迦牟尼佛入定時,觀世因菩薩與舍利弗間的問答記錄。本段是觀世因菩薩向舍利弗說:善男子及善女人,如要修得無生法忍,自在無礙的菩薩果,應發菩提心,在禪定深層裡體會般若的妙智慧,才能超越生死輪迴到達解脫的彼岸;當般若妙智慧現前時,就能 照見五蘊皆空 ,此時能觀的般若智慧和所觀的五蘊,與空境完全統合。般若智慧不是常人世俗的知識或智慧,而是清淨無染,能通透緣起性空的真理。

觀字後面如果有逗點,解釋雖有不同,但整體精神卻是一致的。從廣義的角度來看, 觀是內觀,向內觀察內在心識的活動,以意識覺知心去察覺念頭的當下,有無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的存在?如無則任其來去,不要執著,如有則要循業發現,為何產生?是否與過去世的業力有關?五蘊身心都是識心所投射的幻相,佛法稱之為假。空觀是由假入空,站在勝義諦空的角度,本來就沒有煩惱來斷煩惱。人之所以稱為靈性動物是因為能知道自己在想什麼,其中想就是能明了的意識心。如能深解心經的義趣,就能和自性真如產生感應道交,此時性德和修德和合 ( 母子光明相會 ) ,千葉寶蓮中的無為心佛就會大放光明 ( 無見頂相 ) 。修心就是先修出清澈澄明的慧心,才能散發出光芒, 照見五蘊皆空 。反之覺性如果不強,就會認同受汙染的自我意識或稱末那識,成為自我的奴隸。末那識會執持第八識含藏的種子,隨緣變現自身果報或稱正報,及依報如器世界 ( 註九 ) 。我們以為是真實的世界,其實是自己業力所投射出的假相,故金剛經云:「凡所有相皆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又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

註九:過去牛頓定律認為宇宙所有物質是跟據固定的運動定律來運動。物質是不可侵犯而自足的,任何交互影響都需透過加熱、外力撞擊、冷卻或加減壓力來改變物質的狀態。然而量子理論正改變我們對物質是獨立、分離的觀念。在量子能量層次裡,粒子非固定不變,相當於能量中物質的信息,因此能組合成萬物,它們只有彼此聯繫成動態的網狀關係才顯意義。跟據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定律 (E=MC 平方 ) ,能量與物質是可以互換。自性本體就像摩尼珠一樣,本身不受汙染,本來清淨,五蘊的形成會按表層意識染淨的成份來反射。空不是沒有只是不動而已,所謂一念無明,就是真心一動形成氣場後,氣場中的粒子相撞成染識,變成真心的表層意識 ( 第八識阿賴耶識 ) 。第八識最初只有求生意志的我,向外擴張形成二元對立的自我意識第七識,再隨著時間愈染愈大,形成強大的業力或累世的習氣種子,藏在第八識內。第七識等待因緣成熟時,就變現果報。六祖慧能說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不動搖, … 能生萬法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天台宗的一心三觀 ( 空、假、中) 藉著空觀的修行,消滅對妄想的執取,脫離過去,使心安住在真如狀態。藉著假觀創造佈施、持戒的假相,調伏自我浮動的心性,來創造未來,成就菩提心。菩薩入修道位若要達到自在無礙的境界,除了上述空觀和假觀外,還需要有中觀的修行,才不會落入空 / 有、斷 / 常兩邊。中觀能使明了的心與本體清淨的空性相應,面對煩惱時,雖離一切相但能隨因緣而生萬相。因為 行深 xxx 時 是定慧一如的當下,時是當下,沒有過去、未來, 時間也停止了,在甚深禪定中五蘊身(身、心)也不見,感覺頭頂大放光明,即無見頂相 ( 佛陀 32 相的第一相 ) 。 般若波羅密多的 般若 是由禪定而生的 妙智慧 ,透過眉心,智慧之光照耀四方。密是聚為一的意思,多是散和萬物之意, 密多 合起來是從 萬物歸一 的意思。 波羅 是 到達彼岸 的意思。整句的意思是,凡稱得上 自在菩薩 的修行境界,都是透過空觀,在定慧一如的當下,回歸本體宇宙,明心見性,體會到我的存在本質是空稱 五蘊皆空。

佛教大、小乘對五蘊皆空的看法不同,其中 小乘聲聞種性 ( 世俗諦 ) 從現象界觀察五蘊的變化,認為諸法因緣生,試圖以滅盡定來斷除五陰身的假我,成就無餘依涅槃,使阿羅漢永離三界輪迴,沒有渡化眾生的機會。大乘菩提種性回小向大,認為諸法緣起性空,虛妄有生,不執著空相的 我空法空 。諸法既是來自真心一念無明的動,因動生異,因異生妄,因妄而生,就能從迴光反照中破妄顯真,也能成就無餘依涅槃,卻不入涅槃。諸佛雖有生死相,實無生死的無住處涅槃,因大悲心而能隨處祈求,隨處現,來渡化眾生。五蘊十八界就簡稱宇宙萬物,透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種因緣和合的 五陰身 ,或稱身、心、靈組合的「我」來認知並賦予意義。凡夫認為我是高矮,胖瘦等色身的表相。稍微有想法的人則認為我是「我思故我在」的我,其中思是第七識累世的習氣,和第六識的表層意識,共同運作。然而佛法所追求的無我是超越汙染的自我,是本然清淨的的大我。五蘊中的 色蘊 包括眼耳鼻舌身 等五根,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所組成的色身,從科學角度來看,物質的產生是由原子相撞所結成的,無獨立存在的實體,而原子本身又由許多次原子粒子所形成,次原子的不確定性,說明物性本空。量子物理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是由宇宙意識所產生,和佛法的第八識卻有異曲同工之妙,故色蘊的因緣和合來自長期堅固妄想所生的業種子,由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因加上父精母血的緣所生成。 受蘊 是 虛明妄想所生,以恆審思量的第七識為主。五官所看、所聽、所聞的情緒反應與過去心結 ( 業力 ) 有關,如與長久累積的習性不和則生不歡喜心,和則歡喜。由於 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 變化無常故曰虛明。 想蘊 是能明了的心,第六識表層意識審而不恆,具有學習、判斷、創造和覺醒的力量,能形成新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,創造未來。透過想蘊來建立正知正見能調伏七、八兩識,成就佛道。由於能通內通外,通因通果,故說想蘊是融通妄想所生。 行蘊 是身口意造業後的各種習性,留在第七識,和第八識一起投胎轉世,會自然反應在今生的行為上,如求生存想繁衍,和自我保護的生存意識。有些人天生怕蛇或懼高,因人而異,業力不同所以想法不同,命運自然也不同。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由於念念遷流變化,故說行蘊是幽隱妄想所生。 識蘊 是指意根阿賴耶識,或稱第八識種子識。因地持種,中串習集,把今生和前世的習氣串接起來,帶往下世變現果報,是因果輪迴的主體。識蘊是恆而不審,相對其他四蘊雖然寂靜,仍受薰染,但不易察覺,屬微細妄想。對實証如來藏體性的菩薩而言,在甚深禪定中,從真如體性本空的角度來看,五蘊十八界是真如作用下的假相,相隨因緣變化而變化,並無獨立實體存在,因此照見五蘊皆空。小乘修行者重視事修,以八正道來對治緣起法。大乘修行者重視理觀,遠離空有兩邊,不是滅假相,而是轉識成智。大乘佛法強調佛法不離世間覺,煩惱即菩提,以即空即假即中的中觀做到金剛經所說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不要住在七、八兩識所生的妄想,而正念清淨本然的真心,為而不有,善而不居,從中學習成長,創造未來。這就是空有同時無礙,於法一切自在的無住處涅槃,由於不住在涅槃空,又稱 空空 境界。 

度一切苦厄, 當了解五蘊皆空的真我後,便不會執著在五蘊因緣和合的假我所帶來的煩惱,而能超越人生各種苦痛,如肉體的生老病死,以及人生各種逆境的痛苦,如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和五陰盛等。觀世音菩薩回答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問題時說, 
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,小乘阿含時期的修行者觀察事物間彼此有相互依存的關係,說明萬物不是各自獨立。同時認為所有事物雖是客觀的存在,但因條件不同隨時在變化故無常,所以五蘊的我是因緣和合的無常現象,因而也可說是 我空法有 。例如浪花有其獨特的現象,看似有但非獨立不變的存在,隨緣就滅,故浪花的現象是空。大乘般若時期的緣起性空,認為萬物不但是因緣和合而成,從量子物理的角度來看本質是波動現象,不是粒子,沒有客觀的存在,故諸法皆空是 我空法也空 ,因此物質 ( 色 ) 不只是暫時的和合現象,本質上也是空。小乘的思維只限定在六根和六識所能觸及的時空範疇,般若則認為宇宙除了我們看得到的三度空間外、還有看不到的空間維次,及能無中生有的宇宙本體。因此兩者的差別在於「空」的認識不同,小乘的空是三度空間的空,和牛頓時代的古典物理學相通,般若的空是超越空間維度之外的本體空,和量子力學、多重宇宙的現代物理相通。牛頓時代的物理解答看得見的事物,量子時代的物理正在解答看不到的事物。目前科學家認為除了自然界已知的 四大作用力 之外 ( 重力、電磁力、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 ) ,應該還有未知的第五力,尚待發掘,它可能是最終理論的關鍵,能解開宇宙形成的迷題。然而佛法從內証中卻已有圓滿的解釋,第五力可能和看不見的心識有關,值得參考。

如果從大乘瑜伽的如來藏思想來看,緣起性空的畢竟空,不可得的背後有如來藏 ( 真心 ) 和阿賴耶識 ( 妄心 ) 。由於真心從一念無明開始就是妄心,妄心所投射的世界是幻相,故說是空。唯識的空觀建立在一切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的基礎上,針對小乘只有六識的限制,增加七、八兩識,整合小乘和般若長期以來空、有的矛盾。 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 ,說明 空和色是相對的存在,同是被阿賴耶識所創造的假有 ( 註十 ) ,本質上沒有差別 ( 不異 ) 。 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 ,說明如來藏本體是離空、有兩邊的 空空 ( 非空非有 ) 也叫大圓中觀,「有」最終回歸到「無」,然後再從「無」中生「有」不斷的循環,形成圓的特性。 非空非有就是若有若無的現象,具有所有可能性,能生萬法,所謂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是也。 心一動就有 ,是妄有 ( 空間和萬有的幻相 ) ,說明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的相對存在; 心不動就沒有 ,是真心本空的實相,說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。 從整體一合相的高度來看,色和空本來是一樣,法爾如是 ( 真理 ) ,不是修來的,也不是信或不信才有的。

在宇宙本體中,只有能量和信息的存在,由於能量沒有顏色、形狀和質量,因此在靜止狀態中,沒有任何物質的存在,可稱為空,或清淨無染。跟據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定律,色塵是物質的基本粒子,透過能量中的信息 ( 意識的內涵 ) ,質和能是可以互換的。質能互換的過程,首先從佛法所認為的一念無明開始,在清淨無染的本體中只要心識一動,就出現正反粒子。正反粒子相撞煙滅會產生 r 射線 ( 光 ) ,這和佛法所說的如來藏變成阿賴耶識,道德經所說的無極 ( 太虛 ) 變成太極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經過質子產生成對的電子,接著我們所看到的 物質和空間是由其中的正粒子所創生 ( 霍金輻射 ) ,與佛法所說十法界由心所造的道理一樣。同樣的,道德經也說:「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」,其中「無」創造時空,「有」運用太極陰陽相生的道理創造萬有。粒子不斷相撞成染識,愈染愈大成為垢,物質和精神都是垢,染垢中 有 高低、黑白、好壞等等有二元對立的分別相。善中有自私的惡因,惡中也有悔悟的善因,就像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有無相傾推動生命的輪迴。因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意識造就三界六道的時空眾生,本質上如夢幻泡影,應作如是觀。

五蘊中的色代表色塵或物質,所謂「有依空而存,空依有而立」,說明物質因空間的襯托而存在,故色不能沒有空;相對的空間因物質的襯托而存在,故空不能沒有色,空是有形物質旁邊的無形物質 ( 色邊色 ) ,空和色沒有什麼不同,都是識心下的產物。例如我們看到玻璃瓶內有砂和螞蟻,砂和螞蟻是有形的物質,在人的意識下,放在玻璃瓶內的空間,對螞蟻而言,空間可能不存在,對人而言空間、砂和螞蟻都是人的念頭所產生。法相宗說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心生法生,心滅法滅」,就 是指宇宙本體的心和意識 ( 集體阿賴耶識 ) 創造所有,不是隨機創造,而是隨緣而生,隨緣而滅。其它四蘊如受、想、行、識也可以同理類推,和色一樣都是空。我們肉眼受限於三度空的物理條件,只能觀察到有限的範圍和物質。透過甚深的禪定,便能產生慧眼直觀宇宙本體,彌補肉眼的不足,將個人視野從有限拓展成無限。生命在體和相之間作「用」,中間的運用存乎一心,也就是真心和識心間的取捨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
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 , 觀世音菩薩繼續跟舍利弗說,我們身為三度空間的生靈,能知和所知的各種現象是意識表象,本質是空的,故曰諸法空相。此處的空相不是從無常的現象來看,而是直接從本體的角度來看。楞嚴經稱本體為如來藏,無所不在,盡虛空遍一切處,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沒有時空和邊界的開放式宇宙,和量子物理所說的若有若無現象一致,宇宙創生前裡面充滿意識能量,無法被創造,也不會消失,故曰不生不滅。生滅是能量的現象,實無生滅。如來藏恆常不變的體性中,能源源不斷生出萬有的本因,要靠阿賴耶識一念無明的波動 ( 註十 ) 。不垢不淨表示如來藏本來清淨,不會被汙染,也無須去清淨;有垢有淨就稱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是一體兩面。不增不減是不會隨著任何變化而有所增減,本身是絕對完美。這段話說明如來藏本體的特性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,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,生死都在如來藏中,不是修行所得。阿賴耶識隨著個人的因地修行可達到無垢識的清淨狀態,也就是說沒有恆審思量的意根,就沒有十八界的我,也是識心轉依如來藏的無我境界。

註十:「阿賴耶識的波動產生妄心,具有業相、轉相和境界相等三細相,可變現自然、精神和物質現象」。妄心依緣所現的任何相都是虛幻,故萬法因緣生因緣滅。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 阿賴耶識的波動產生妄心,妄心所現的任何相包含五蘊,十八界都是虛幻的表象不是如來藏恆常不變的體性。因此在本體中找不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的任何元素。

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 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 對外接收訊息的介面。六塵是地水火風等四大的變化所產生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其中色是明暗的變化,經由眼根的接收形成眼識,即明暗變化的記憶;同理,聲是動靜的變化,與耳根形成耳識;香是通塞的變化,與鼻根形成鼻識;味是恬變的變化,與舌根形成舌識;觸是離合的變化,與身根形成身識;法是生滅的變化,與意根形成意識。我們之所以能了別物體的顏色和 3D 形狀,是意識將空間的生滅相續串連成時間,並透過阿賴耶識轉化成眼識內容。阿賴耶識是藏識,其細微程度有如六維的卡拉比‧丘空間無法想像,能藏、含藏一切法,是顯現萬物的根本,其內在是若有若無的信息場,一種有智慧的有機體,依 生命之花 ( 如圖 ) 的數學幾何方式來創造生命萬物。阿賴耶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超越意識認知的 全息影像 , 能投射不同空間的幻相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腦內松果體中 ( 第三眼 ) 。六根接收外在訊息,形成腦神經所傳遞的光波,在此投射轉換成物體形象顯相在後腦。三界六道的依正果報,是因第七、八兩 識的染垢所形成,故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六根 ( 扶塵根 ) 和六塵 ( 外相分 ) 合稱十二處,兩者相互攀緣產生六識的認知功能。如有一根受損,就會失去了別的功能,其它以此類推。本段的意思是說,如來藏本明的空性中是無我,如前述沒有色受想行識的五陰身,因此也沒有我的六根和六識去認知六塵。紅塵世界的各種現象都是自我心識的投射,因條件或因對方的存在而存在,本質上都是緣起性空。 
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明是沒有覺明的意思。換句話說覺性本明,因為心念一動產生無明。本來的覺明,變成有對立、有制約受限的不覺明,然後產生我執的相續,隨著第七識末那識的染垢 ( 習性 ) 形成靈識,然後識來投胎,轉世出生後的六識又受到後天愛、取、有的汙染後,加深業力,往生後更是身不由己,隨業輾轉在六道中輪迴 ( 不斷的生老死 ) 。這是小乘緣覺所修行的十二因緣法,原文是: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 ,識緣名色 ,名色緣六入 ,六入緣觸 ,觸緣受,受緣愛 ,愛緣取 ,取緣有 ,有緣生 ,生緣老死」 ( 註十一 ) 。小乘緣覺法知道愛取有是輪迴的主要業因,故能去掉我執,透過還滅門來尋求自我解脫,以成就辟支佛的果位。還滅門的概念就是逆觀十二因緣法:「無明滅即行滅,識滅 則名色滅 ,六入滅 ,觸滅 ,受滅,愛滅 ,取滅 ,有滅 ,生滅,老死滅」。本段是說緣覺的十二因緣法雖然沒有聲聞的偏空思惟,但還是不夠究竟,因為此處的無明惑並非最初的無始無明,而是較粗的無明妄想,故緣覺的 辟支佛只能成就四聖界中的相似即佛,仍然在十法界內,無法獲得真正自在的解脫。佛法將四聖與六凡合稱為十法界,對大乘而言,還須 分破 41 品生相無明的習氣,才能 超出十法界的一真法界或常寂光淨土進入妙覺果位。在大乘菩提的空性修持中,明心見性後的修行才是正常道,成佛是從覺性本明,真心本來清淨的角度來看,故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 ( 註十二 ) 。

註十一: 我執的求生意志驅動自我的向外擴展稱 無明 緣行 ,擴展過程所產生意識的沉積稱 行緣識 ,從此開始有時空的認知和生命的輪迴。 識緣名色 就是流動靈識在精子和卵子結合時來投胎,胚胎裡有色身的種子和靈識的種子,會決定未來成長的五官、四肢和一生的命運。色身的種子是祖先的遺傳基因,靈識的種子是八識和七識的和合,代表累世的業力,也是為何生為人道的原因。 名色緣六入 ,就是胚胎先產生六根的神經稱六入, 六入緣觸 形成人體五官的感觸,最後懷胎十月而出生。剛出生時,憑著五官的觸覺來感受外來的訊息,如溫度、壓力和外人的肯定或冷漠等,稱 觸緣受 。外來的感受會累積成個人的喜好、個性或習性,稱 受緣愛 。個人的喜好會想辦法爭取,稱 愛緣取 。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東西絕不容許失去,稱 取緣有 。一旦執著在有,就產生業力成為生命的主人,稱 有緣生 。當生命無法認清愛、取、有的這一切,根本是無明的妄想,則 生緣老死 ,生生世世不斷的輪迴,直到找到破除無明的方法後,開始修行實證才能進入還滅門而解脫。

註十二:四百多年前中國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在其傳習錄內亦提到:「無善無惡是心之體,有善有惡是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」,自然界的本質是無善無惡的,人類因無明始而有善有惡之分。 無無明 是說如來藏的體性本來就沒有我,何必要去除我,也就是體悟「我」的本質是空。圓覺經的「淨覺隨順」認為根深蒂固的妄想要破除,才能生起清淨的心,顯現本如 ( 圓覺 ) 。 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 說明既無我,何來老死,乃至生死輪迴的問題存在。這就是小乘緣覺成就我空,但不知為何是空的有餘依涅槃,其實仍在三界輪迴而不自知。

無苦集滅道 ,苦、集、滅、道等四聖諦,是小乘阿羅漢所修的聲聞法,與緣覺法一樣不具備般若的智慧。聲聞法認為瞭解人生的八大苦 ( 生老病死,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及五陰熾盛 ) ,收集苦的成因稱為集,用苦的去除方法 ( 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 ) 去滅苦,就能解脫自在。聲聞認為貪、嗔、癡三毒是苦的主因,其中癡是三毒之根,故修行以斷見、思二惑為主,其中見惑有五種不正見如,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和戒禁取見等,又稱五利使,也是所知障。而惑就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障,也稱五鈍使。聲聞道的修行只要斷見思二惑及修四禪八定就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,也就是只斷第七識末那識的人我執和法我執,而非恆審思量的末那識自體。其中聲聞道有四個修行次第,分別是初果的斯陀洹,尚有七次生死 ( 斷三縛結 ) 、二果的須陀洹,尚有一次生死 ( 減低三毒 ) 、三果的阿那含,又稱不還果 ( 斷五下分結 ) 和四果的阿羅漢,入有餘依涅槃 ( 斷五上分結 ) 。本段和上一段一樣,認為小乘修行方法與般若空性不相應。從大乘空性角度來看,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為法,人為的偽是假相也是幻相,本質上是個人的識心妄想在作祟,何須執著,故本來沒有苦,何來苦的成因,更不需用任何方法去滅,本來清淨,何處惹塵埃。相較小乘阿羅漢,大乘八地菩薩能轉化末那識的俱生煩惱種子而恆現平等性智。

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菩提薩埵 簡稱為菩薩,是覺有情的意思。菩薩留惑潤生不願成佛是因為上求佛道實無佛可成,下化眾生實無眾生可度的平常心,也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才能成就八地菩薩以上的果位。大乘菩薩的智慧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,就像道德經所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乃至無為」,智是有為法,無智是無為法,因此不會有修道上得失的問題,故能成就菩薩果位。阿羅漢斷見、思二惑得一切智,而菩薩則因証得人、我兩空而成就道種智,成佛則是一切道種智,連法空都沒有的空空,即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不可得。 

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菩薩修六度萬行,最後因般若智慧的現前,找到自性真心,從二元的此岸 ( 相 ) 回歸到一元的彼岸 ( 本體 ) ,妄盡還原得到大自在,能在生與死間來去自如,普渡眾生。心中無罣礙是能看透,放下的心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直接了當毫無滯礙。 

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, 由於能看透放下,故無欲則剛,不生畏懼恐怖。如能遠離識心所生的執著、分別和妄想,就能遠離顛倒夢想,成就自在無礙的無住處涅槃境界。大乘認為圓滿是不落空有和斷常兩邊的中道觀,體和相是一體。從看山是山的假觀,到看山不是山的空觀,回到看山是山的中觀,才算真正自在無礙,究竟涅槃。 

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 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修道成佛的人,無不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成果。無上是完全的真理,正等是平等圓滿的意思,正覺是佛陀所覺悟的妙智慧,也是菩薩修行的最高目標。學佛不能執著在成佛與否,也不是寄託在來生的福報,而是讓人有智慧看清事物的本質是無常也是空,因而能放下恩仇、成見、及貪嗔癡所帶來的執著。不同於阿羅漢的覺我,和菩薩的覺他,成佛是覺行圓滿,理事不二,理事無礙的大圓鏡智。 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,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 這段是說心經本身有密意 ( 咒語 ) ,持咒者會得到諸佛加持,具有不可思議的功效,能與不同空間靈體產生共鳴,故說是大神咒。透過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直觀萬物因緣和合的空性,能散發智慧之光,所以是大明咒,能照亮黑暗。心經是無可與之比擬的最高心法,具有極大的妙用,能助眾生脫離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咒語,只要一心的誦讀,便能生起般若智慧。 揭諦揭諦 是人 空法空的密語, 波羅揭諦 是空無所空的密語, 波羅僧揭諦, 是諸佛都証得空空,才能生死自在無礙 ; 菩提薩婆訶 是菩薩要發菩提心(註十三),勇猛精進,才能達到圓滿究竟的涅槃。

註十三: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 ( 四弘願 ) 。

修行心得

生命是業力 ( 意識能量 ) 的釋放,一種波動的現象,也是因緣和合的相續相,就像火苗或海浪一樣,瞬間即逝,沒有對或錯,只有覺和迷的不同而已。因此生和死可說是靈識變化的相續相,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,故生死一體,從無生死。從體相用的角度來看身心靈,靈是生命延續的主 體 ,行為的現象是相,主導行為則是靈識的作用, 用 是器具,用來行道的軀體。故生命的意義在於如何利用行道的軀體來使生命進化,以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。鮭魚回流,溯溪產卵,是來自大自然的啟發, 生命的進化,不是平白能得的 。從心經的空論中了解空能容納所有,故無欲則剛;空是處淤泥而不染,故心能不留而自在無礙;空是平等是一,故能無私,從眾生平等去體會施就是受;空是覺性本明,因有靈明故空中妙有。空無所不在,和人皆有之的自性 / 真心相應,能使生命自在無礙,常樂我淨。 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另類想法或勸人為善,而是法爾如是。

第六識的意識是靠後天學習而成就的,能改變第七識先天的自我意識。我們先天的直覺透過持咒念佛,無意中會帶來靈感,喚醒我們的覺性向內自省,從而引發學佛的動機。一旦開始學佛,就有機會改變後天意識的思考模式,進而轉依自性真如。識心是能分別明了的心,沒有它人類就沒有現在的文明,沒有分別就無法保護自己生命安全。然而識心很容易受汙染,例如喜歡聽好聽的話、吃好吃的東西等等,有時陷入不良習性而不自知。當習慣變成自然時,就像沒有思想旳機器人,故識心不進則退,用之不當會帶來許多副作用。長期以來,大部份人的識心以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為主,所以只要我喜歡,有何不可的觀念不斷自我膨脹,自私自利,使人與人間失去信任與和諧。例如識心的特質是自私的,所有的計畫如以自身利益為最大考量就是被識心誤導,如以眾人利益為依歸就是否定識心,認同真心的無私。識心活在過去和未來,老想過去的美和不美,或未來如果有錢就會快樂,等到將來如何就會更好等想法,也是被識心所控制使自己當下無法快樂。識心是有分別和比較,因此就會想比人強,人在好勝心的蒙蔽下,會產生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等五毒,因而後悔、痛苦的人很多。修行有如逆水行舟,不能隨順自我的習氣,因為習性就是業力,煩惱的根源,生命的進化就是識心的進化。修行先修心,修心是改變意識,讓真心成為意識心的主人,就能改變自己的行為、面相和命運。因此面對任何問題所生的反應,先退一步海闊天空,然後歸零看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接著先理觀再事修,如何正念真如,用佛法來化解內心疑惑?如何轉依真心?如何持名念佛,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?如何時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( 註十四 ) ?所謂自知者明,解鈴還需繫鈴人,心結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我。自我的存在要透過別人的注意或欣賞來肯定自己,否則就會產生各種妄想,因此自我離不開人群。真正的靜是認清自我,放下自我,不是從靜坐中求靜。

註十四: 念頭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就像天空的雲一樣不可捉模,故心保持正念真如,不隨念而轉。

我們藉身體假相去修行,一旦明心見性,天人合一時,天是神也是自己,冥冥中自有方向,何須汲汲營營去循私牟利。如此我們才算是真正做自己的主人,生命才能圓滿。最後以 「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除萬年愚,念念圓明,自見本性,因地成就報身佛」 與大家共勉。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mis 的頭像
    Amis

    燕燕于飛

    Am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